yd2333云顶电子游戏

文化校园


【yd2333云顶人游学】英文学院李乐老师



来源:宣传部 作者:朱敏思编辑:薛海丹时间:2017-04-27

  编者按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我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提升我校适应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承担国际化人才培养任务、参与国际合作研究与国际竞争的优秀教师,我校持续推进教职工国(境)外进修计划,组织中青年教师到世界知名大学访学深造。为推介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经验,提升我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学校新开辟“yd2333云顶人游学”专栏,陆续介绍公派研修归来的在校教师,展示各位老师的留学感悟、治学精神、教学探索和学术成果。

  李乐,女,英文学院老师,主要研究比较文化与中国哲学典籍外译;2016.01-2016.07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访学。
  李乐老师刚结束西方文明史课程,就匆匆赶到约定的地点接受采访。聊起为何会选择到曼彻斯特大学访学,李老师说这与她主要研究的方向密切相关。从读博开始,她就着手研究与儒学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专业,而英国汉学家对中国典籍的译介是非常重要的研究版块。因此,李老师向国家留学基金委申请赴英访学,希望重点掌握16世纪至今英国汉学界对儒学典籍的译介及研究等情况。李老师还希望此行能寻找到更多的关于英国汉学家Giles的资料(Giles,中译名为翟理斯,曾翻译《聊斋志异》),加深对Giles译文中的种种嬗变的理解,藉此深入研究为何中国的一部文言小说在英国享有“了解彼时大中华百科全书”的盛誉。
  在曼大,李老师把三分之二的时间花在了图书馆里,收集文献资料,撰写研究综述及论文。只要时间允许,她还会去市中心的约翰·罗兰图书馆。在这个图书馆里,李老师找到了很多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资料,包括十七、十八世纪,甚至十六世纪的古籍。透过这些极其珍贵的文献,李老师看到了在搜索技术与学术互动并不发达的十七、十八世纪,西方学界对我们的民族文化较为系统的看法,她了解到当时的学者对中国文化最本真的问题的关注,形成了很好的比照视野。
  除了在图书馆和课堂里学习以外,李老师说听取曼大开设的专业讲座,也是很重要的学习途径。通过一场场讲座,李乐老师深入地了解到跨文化领域中的翻译专业的最前沿的信息、学术理念以及方法。她说,以往在研究中国文化概念的英译时,往往局限于从纯语言的或者文化表象相异的角度对概念进行阐释。“那些讲座的主题带给我很大的启发,学者们可以把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个东西放在一起,研究寻找二者的关联,比如印刷术和翻译史。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这么去做。这让我明白学术研究并不是从一点引申到与之相近的另一点就够了,而是需要去挖掘看似完全不属于同一领域的两个概念,找到它们之间不可分割的关联,并且解释清楚。这非常有意思,也很有挑战性。它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专业研究的‘阐释’的真义。”学术视野得到拓宽之后,李老师开始从新的视角来审视自己当下研究的东西,积极尝试把解释重心转向文化表象后的哲学传统,向与哲学传统密不可分的深层文化结构进行追根溯源,进一步去解释一个小小的语词在跨语境翻译中发生的意义嬗变及创造性阐释。此外,曼大图书馆收藏了大量西方学者关注、研究明代文人王阳明的文献资料。李老师对这些资料十分感兴趣,计划今后以浙江文化传播研究为大方向,着重探讨王阳明思想的异域阐释。
  当问及李乐老师在英国的课余生活时,她很开心地告诉记者:“看剧,英国很多经典歌剧都非常棒。”期间,她看了《悲惨世界》、《罗密欧与朱丽叶》《歌剧魅影》以及《猫》等精品剧作。再者就是逛旧书店,在李老师眼里,这比看剧更让人着迷。“英国的旧书店里处处是宝贝,也会有奇遇。” 每每寻访一座城,旧书店都是她最记挂的“景点”。 在那些旧书店里,她与很多一两个世纪之前的旧书一见如故,有些和她的研究直接相关,有些则关乎她最热爱的诗歌和哲学。“在伦敦查令十字街一家名叫Bryars & Bryars的旧书店里,我和一本1905年版本的丁尼生诗集相遇了,而且是丁尼生自己做点注的。捧着那本书,我简直欣喜如狂,掏出40磅赶紧买下来。还有利物浦旧书店里的里尔克诗集,湖区的尼采文集,都是我在英国最美好的相遇!”更奇妙的经历发生在曼城的 E.J.Morten 旧书店里,李老师偶遇一位老奶奶,两人相谈甚欢,老奶奶给她背诵 《I wondered lonely as a cloud》,临走时还坚持要为李老师选好的《华兹华斯诗集》付账,还让店主又拿来一本莎士比亚作品集一并相送。“我们再次见面时,她待我如孙女一般,给我带来好吃的,还给我背 William Blake 的诗。她曾是曼大医学院的老师,可是我在她身上第一次感觉到,诗歌原来可以和现实的生活这样舒服地共存,缠绵得天衣无缝。而且,她让我明白了,诗性和理性完全不冲突,一个具有完备人文素养的人,任何时候都带着一种温柔的光华。”李老师再次回忆起这位英国老奶奶时感慨万分。
  受游学经历的触动,李老师回国后为学生开设了西方文明史课程。她希望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拓宽视域,明白在当下的生活之外,在时间的长河中,在异域的土地里,存在多种精彩的可能。同时,借由这门课程的延伸阅读,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启蒙自我。
  最后,李老师对记者说道,当你说着一种语言的时候,会顺着这种语言的思维方式,进入到它精心塑造的种种生活中。而长期说着另外一种语言,仿佛能看到一个新的自己。“就像美国作家 Eva Hoffman 写的‘Life in Another Language’。回国之后,我一遍又一遍回味那段漂泊异乡的诗意的时光,理解那时所有的美好相遇,理解那时的孤独和自由。那段日子,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但绝对不是 dead and gone, 相反,它就像一股甘泉,常常有新的意义,自其中涌流而出。”
 

记者:中文学院 朱敏思
责任编辑:薛海丹
采访时间:2017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