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2333云顶电子游戏

文化校园


英文学院张迎春博士



来源:宣传部 作者:王晨钶编辑:樊朝刚时间:2017-05-12

  编者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优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学校的脊梁。他们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他们坚持立德树人、潜心教书育人,在三尺讲台上,不辞辛苦,育三千桃李。
  为更好地展示我校教师风采,学校在“yd2333云顶学人”的基础上,新开辟“博士名片”专栏,陆续介绍我校博士,分享他们的教学科研心得,弘扬他们的高尚师德,以更好地凝聚全校师生的力量,为把我校早日全面建成外语特色鲜明、教育品质一流的知名本科高校而奋斗。


  张迎春,女,浙江大学博士,我校英文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文化话语、中国传统教育、文化遗产等。

  马克思•韦伯(Max Weber)曾说:“Man is an animal suspended in webs of significance he himself has spun.”(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英文学院张迎春博士笑着对记者说道。
张老师本科就读的是师范院校的英语教育专业,但她一开始并不喜欢当老师。本科毕业后,她去了外企做英文秘书,还去过马云创办的杭州海博翻译社做笔译。后来,她发现这并不是她的志向所在,便努力考取了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硕士毕业后,张老师在中国计量大学外国语学院任教,后又考取了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的博士生。“与本硕博一直读下来的老师们有所不同,我的求学之路相对而言更为曲折和纠结,反映了我对自身定位和转型的探索过程,对英语专业的同学毕业后的选择或有借鉴和启发意义。”张老师说道。
  张老师提到她目前的研究兴趣主要是,中国传统教育和文化遗产研究,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目前,国家十分重视传统文化,提出传统文化可以“反本开新”,促进当下国家建设。张老师说,她目前的研究兴趣是在她的博导的指引下培养起来的。“我对导师的指导满怀感恩之情,他的学术研究很前沿,眼光非常有前瞻性。我很多时候觉得似乎理解了,但他的思想又往前走了一大步,所谓‘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导师有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学术严谨性。他在指导时非常严厉,有一次我还被他给骂哭了,因为他觉得我还没有入门。”张老师回忆起往事,感慨颇多。
  张老师的博士课题以浙江晚清进士为研究案例,挖掘传统儒家人才养成的知识体系,并探讨传统教育理念精华如何能为当下教育改革提供创新的来源。这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需要通晓话语学、教育学、人类学、经学、历史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在攻读博士学位的五年时间里,张老师既要学习功课,又要照顾孩子和家庭,压力与焦虑并存,但她还是毅然前行,每天都坚持去学校图书馆,坐在那个老位置,一坐就是一整天,晚上出来的时候,常常觉得头晕眼花。张老师对记者说道:“在读博的初期,我仿佛在迷雾中,看不到方向,心里便非常惶恐,压力十分大,我还是外语学科出身的学生,涉及到诸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论,便尤其辛苦,使我‘衣带渐宽终不悔’。”
  张老师于2016年入我校任教,她身为班主任,关心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时常给学生提一些如何规划大学生活和学校方面的建议。在她看来,在基础阶段,语言技能skills(听、说、读、写)要学好,然而学好这些远远不够,还需要增加自身文化底蕴。多读书,如读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英美文化方面的书籍,培养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如果学有余力,可以辅修另一门专业。张老师认为大学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对某一个领域的兴趣,觉得自己的人生有意义。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张老师对教育也有着独特见解:“教育是培育人类文化的出发点,是解决当下社会问题的根本诉求。当下诸多社会问题,如物质主义、腐败问题、环境问题等等,最终的解决还是要依靠教育,尤其要侧重人才的德行培养。”

作者:中文学院学生王晨钶 责任编辑:樊朝刚
采访时间:2017年3月7日
 

  点击页面右下角等图标,可以把文章分享至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