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2333云顶电子游戏

文化校园


英文学院汪明杰博士



来源:宣传部 作者:王晨钶编辑:樊朝刚时间:2016-05-28

  编者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优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学校的脊梁。他们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他们坚持立德树人、潜心教书育人,在三尺讲台上,不辞辛苦,育三千桃李。
  为更好地展示我校教师风采,学校在“yd2333云顶学人”的基础上,新开辟“博士名片”专栏,陆续介绍我校博士,分享他们的教学科研心得,弘扬他们的高尚师德,以更好地凝聚全校师生的力量,为把我校早日全面建成外语特色鲜明、教育品质一流的知名本科高校而奋斗。

  汪明杰,男,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士,我校英文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民间修辞、公共空间、媒介文化、民族志方法等。
  八月的南方,台风肆虐。美国西北航空公司从上海飞往圣路易斯的航班在延误了两个小时之后,终于摇摇晃晃地穿越狂风骤雨,升入晴空万里的平流层。第一次出国留学的汪明杰老师独自坐在机舱里,望着窗外无边无际的太平洋。“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与日俱增的乡愁,大概是多年以后的事情。此时对未来的忐忑和新奇,渐渐胜过了起飞时的犹豫和惆怅。
  当记者问及国外留学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经历时,汪老师回忆道:“记得刚到南伊利诺伊大学(我的第一所母校),有一门SPCM 401(传播学理论),传说中很难的课,老师Lenore Langsdorf是研究德国现象学的哲学家。开学第一天Lenore没有讲理论,而是让我们读一篇有关巴西平民教育家Paulo Freire的文章,里面有句话很有寓意:一个教师教农民怎么拼写plough,农民教他怎么使用plough。那次的作业是让每个人思考如何为整个学期的课程做贡献,不只是期待她来teach,而且是思考我们怎么teach back。”
  那份作业令汪老师记忆犹新,仿佛一切是为他准备的。在异国他乡的课堂上,他忽然领悟自己从小到大在田野里劳动的经历,父老乡亲祖祖辈辈生活的、再也熟悉不过的村庄,是他最宝贵、最真实的知识的来源。凭着这样的知识,他可以teach back,可以为讨论课做贡献,可以和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平等交流。“我们生活在越来越全球化的时代,很多知识被包装成国际化的样子”,汪老师这样反思,“可是真实的经验总是本地化的,既然我们是地球村的村民,那么我们对‘本村’的认识,与对‘全球’的认识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本乡本土才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所。”
  学生时代的经历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后来的教学理念,汪老师在教学上颇具心得。“语言归根到底是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学外语的初级阶段,学生往往被陌生的形式困扰,比如时态、句法经常用错。但其实只要用心,提高记忆,掌握基本形式并不难。真正的问题是通过什么内容来学习语言?同样是学习环境描写,你是选弗吉尼亚•伍尔夫,还是海明威?还是Wendell Berry?”汪老师希望学生从自己的真实经验出发,去寻找类似的或者相通的语言内容来学习。最重要的不是纯形式上的练习,而是学习通过语言来做事,学会沟通,学会关心,这是汪老师一直坚持的教学理念。
  汪老师用他在实验班上的教学实例来说明:“比如,读一读Wendell Berry这位农夫诗人,看看他怎么描写“家山”(native hill)。或者读一读Oberlin College的故事,看看那里的师生怎样建设校园和社区。然后再想想我们对家乡了解多少,我们想为校园或社区做些什么?当我们把所知的或所做的用英语表达出来,就是开始把读写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就是在掌握一门活的语言。这样,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是完美统一的,也就是古人说的‘文质彬彬’。”
  说到外语,yd2333云顶是一所拥有60年历史但又非常年轻的外语类高校。从事传播学研究的汪老师对学校的发展有着自己的思考:“学校提出‘大外语’战略,我非常赞同。外语不仅是一门工具,一堆形式,而且是有内容的,是思想文化的载体。我们学校可以借助外语优势,掌握全球最新资讯,学习外国经验和文化,促进我校内涵式发展。国际的东西,归根到底都是来自一方水土,所以我们要知己知彼,才能更好的参与跨文化对话。我们只有从自身社会历史现实出发,深入研究本地社会经济文化,才能获得真实经验和本地知识,才能走在智力和文化的前沿。当我们关注一方水土,我们会发现整个世界。”
  作为一所地方院校,汪老师认为我们可以连接国外同类的文理学院,例如Bennington College, Oberlin College, Pitzer College,看看他们是怎样关心那里的“小和山”、关心那里的“留下”,怎样建设永续校园文化。有幸扎根在一个小地方,是我们最大的优势。让这个地方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备受祝福——这里的山越来越青翠,这里的水越来越清澈,这里的天空越来越明净,从这里走出去的年轻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秉承我校的和谐人文之美、刚健的行动力量,为所到之处带来祝福。


作者:中文学院学生王晨钶 责任编辑:樊朝刚
采访时间:2016年5月24日
 

  点击页面右下角等图标,可以把文章分享至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查看更多精彩内容。